多地4月财政收入大幅下滑 除了疫情还有这个主要因素
近期,多地一些省市相继披露前4月财政收支数据。月财疫情因素第一财经记者梳理发现,政收截至发稿时间,幅下前4个月15个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超100亿元的滑除还省市(苏州、深圳、个主甘肃、多地温州、月财疫情因素太原、政收中山、幅下惠州、滑除还芜湖、个主长沙、多地遵义、月财疫情因素鄂尔多斯、政收南宁、贵阳、合肥、吉林),4月份收入无一例外呈现增长放缓,其中13个地方财政收入下滑,比如苏州4月的财政收入几近腰斩,吉林省和温州市的降幅更是超过70%。记者观察其他二三十个收入规模相对较小的城市发现,多数城市4月财政收入也出现明显下滑,其中税收收入下滑幅度更大。
多位接受第一财经采访的专家分析,4月份财政收入下滑跟经济下行密切相关,尤其是受疫情冲击,部分企业停工停产、居民隔离在家,导致收入明显下滑。但影响4月财政收入下滑另一主因是落实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导致的政策性减收,财政减收恰恰反映了企业等增收,财政为市场主体纾困。随着疫情防控取得阶段性成效,政策性减收因素逐步减小,稳增长系列举措落地,预计未来财政收入形势有望好转。
4月财政减收的背后
在第一财经梳理的15个省市4月财政收入数据中,除了鄂尔多斯和遵义外,包括吉林、甘肃等省,深圳、苏州、温州等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出现下滑,降幅不一。
图源:第一财经5月16日,吉林省财政厅公布的数据显示,4月份当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9亿元,同比减少84.4亿元,同比下降74.4%。
吉林省财政厅解释,4月收入降幅较大,主要是受疫情、新的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等因素叠加影响。
16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受疫情冲击,4月份主要经济指标全面回落。比如,4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2.9%,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下降11.1%。
近日央行相关负责人公开表示,4月份人民币贷款增长明显放缓,同比少增较多,反映出近期疫情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进一步显现,叠加要素短缺、原材料等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经营困难增多,有效融资需求明显下降。
中国财政学会副秘书长冯俏彬告诉第一财经,从目前已经公布的部分城市4月份财政收入数据看,确实不容乐观。受疫情等影响,主要经济数据、金融数据全面下滑,对财政收入也势必造成冲击。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增值税留抵退税加快等,造成财政减收。
为了加快给企业纾困,今年4月份财税部门发文要求加快实施1.5万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这是今年政府为企业纾困的关键一招。根据税务总局数据,今年4月新的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高达8015亿元。国家统计局近期快速调查显示,大规模留抵退税实施后,获得增值税增量留抵退税的企业中,90%的企业认为改善了现金流,96.2%的企业表示对政策比较满意。
“在财政收支记载上,增值税留抵退税不是支出项,而是作为收入的减收项,因此退税会影响地方收入。为了保障各地落实留抵退税新政,中央财政通过转移支付资金来支持地方,但这部分转移支付一方面下达到各个地方仍需要一段时间,而且它也不直接体现在上述狭义的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中(注:不包括上级转移支付、债务收入等),因此会造成地方收入明显下滑。”冯俏彬说。
增值税是地方第一大税种。以温州市为例,受增值税留抵退税等影响,温州市财政局数据显示,4月份增值税收入约为-17.5亿元,同比下降182%。
除了增值税留抵退税,今年中国实施了一揽子减税缓税降费新政,比如今年上半年继续对制造业中小企业缓税等也造成地方财政减收,今年3月份全国税务部门共办理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缴税费2567亿元。
针对前4个月财政收入下滑,深圳市财政局解释称,主要原因是中央实施增值税留抵退税、制造业中小微企业缓税等组合式税费支持政策导致的政策性减收。比如,深圳增值税留抵退税规模超过240亿元。
中国政法大学施正文教授告诉第一财经,今年4月份地方财政收入下滑主要原因之一,是4月各地集中退还增值税留抵税额,这在短期对地方财政收入影响较大,但从全年来看,后期留抵退税造成减收影响会减少,甚至成为未来年度增收的一个因素。政府通过主动减收,为企业增加现金流,换得企业等市场主体回旋余地,提高企业抗风险能力,为对冲经济下行提供重要支撑。
一些地方数据也能侧面显示出增值税留抵退税对地方财政减收程度。比如江门市财政局数据显示,1~4月,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下降13.3%,剔除留抵退税口径下降7.2%。当然由于各地产业结构不一,经济发展程度不同,留抵退税对各地减收影响不一。
施正文认为,除了退税减税降费政策带来财政减收外,4月份疫情冲击超预期,在防控举措下,短期企业停产停工,也是影响财政收入增长的一大关键因素。不过随着近期疫情管控好转,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管控措施放宽,预计5月份收入会触底回升,当然前提是疫情得以有效管控。
另外,受前期低基数和疫情得以管控,一些地方去年4月份收入保持较高增速,前期基数较高也是导致今年同期收入增速放缓的原因之一。
多招缓解收支矛盾加大
根据上述地方前4月数据,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放缓乃至下滑相反,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保持相对较快增长,财政收支矛盾有所加剧。
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杨志勇告诉第一财经,疫情和减税降费是4月部分地方财政收入下滑的主要原因,未来财政收入形势仍有挑战。增值税留抵退税与一般的退税不一样,它更多解决的是企业资金占用问题,释放的是市场活力。市场有活力,财政收支矛盾就会缓解。解决问题最终还是要依赖经济增长,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做法。
为了缓解地方财政收支矛盾,今年财政部通过特定国有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近年结存利润,安排支持基层落实减税降费和重点民生等转移支付1.2万亿元,其中8000亿元已经在4月中旬前下拨至地方。
财政部预算司司长王建凡近日公开表示,预算下达后,财政部督促指导各省级财政部门对退税规模较大、财政相对困难的县区制定针对性财力保障方案,特别是退税额度超过自身财力水平的重点县区,要予以密切关注,开展一对一辅导,确保这些县区在做好退税资金保障的同时,实现财政平稳运行,“三保”保障不出问题。
目前辽宁、内蒙古等地统筹中央补助和自有财力,对退税规模较大、财政运行较为困难的县区留抵退税给予100%补助。
王建凡表示,财政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密切关注地方留抵退税政策落实进展,继续在财力和资金上对地方特别是县区基层给予大力支持,确保留抵退税工作顺利开展。
为了缓解收支矛盾,各地过紧日子明显加码,压缩不必要支出。比如安徽省财政厅不久前发文严控办公、“三公”、差旅、会议、培训等各种经费,比如文件一律双面印刷、开会不发笔和本等。山东省近日要求省级日常公用经费定额要再压减20%以上。
为了稳住经济,近期国家出台了一揽子为企业纾困新政,包括加大退减税、缓缴社保费、降融资成本等政策力度,在疫情防控同时进一步畅通物流和确保能源供应等。
施正文认为,随着上述宏观政策发力,疫情得以管控,经济运行有望改善,破解当前财政收支矛盾困局。相关部门也在抓紧谋划增量政策,未来可以根据国内外形势变化适时推出,确保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来源:第一财经
(责任编辑:焦点)
-
一则小作文引爆?“中字头”股票集体暴涨,千亿大蓝筹双双涨停!更有飙升40%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中国基金报 安曼22日,又是一则“小作文”引爆整个市场。据说今天某头部券商的首席经济学家在阐述学习昨晚的讲话心得时,表示:1、国有上市公司估值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来源:安信证券研究■2022Q3医药行业整体业绩情况:1)业绩方面:2022Q1-Q3医药板块整体营收同比增长9.28%;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5. ...[详细]
-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每经记者 杜恒峰 每经评论员 杜恒峰近日,宝新能源SZ000690,股价5.45元,市值118.6亿元)收到深交所下发的监管函,在2019年至2 ...[详细]
-
《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出炉:研究将水泥等重点行业纳入全国碳交易
每经记者 张蕊 每经编辑 廖丹 近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建材行业碳达峰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十四五”期间,建材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进展,行业节能低碳技术持续推 ...[详细]
-
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稳定和扩大消费,支持平台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适时适度降准 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每经记者 李可愚 每经编辑 陈星 据央视《新闻联播》报道,国务院总理李克强11月22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抓实抓好稳经济一揽子政策和接续措施全面落地见效,巩固经济回稳向上基础;决定向地方派出督 ...[详细]
-
2022年三季度宏观杠杆率从二季度末的273.1%上升至273.9%,共上升0.8个百分点,前三季度共上升了10.1个百分点。经济企稳是三季度宏观杠杆率企稳的主要原因。如果经济增速基本保持稳定,四季度 ...[详细]
-
过去4周,英国食品杂货通胀率达到14.7%,为Kantar自2008年开始跟踪该项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英国每周食品杂货通胀率创下历史新高,使该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增加。而通胀率上涨意味着随着天气变冷, ...[详细]
-
过去4周,英国食品杂货通胀率达到14.7%,为Kantar自2008年开始跟踪该项数据以来的最高水平。英国每周食品杂货通胀率创下历史新高,使该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开销增加。而通胀率上涨意味着随着天气变冷, ...[详细]
-
今天11月22日)下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 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疾控局、中国疾控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前疫情处置工作有关情况,并回答媒体提问。国家疾控局传防司二级巡视员胡翔在会上介绍,当 ...[详细]
-
竺兆江剑走偏锋出海打下差异化市场 传音控股业绩失速市值蒸发1632亿
竺兆江的手机,好像有些卖不动了。曾经在国内无人问津的传音手机,却在海外摇身一变,成为非洲人民热捧的香饽饽。带领传音手机成功出海的,便是从波导手机出走的竺兆江。然而,在2022年消费电子整体下行的大环境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