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净赚231亿、人均年薪85万!直击“券商一哥”业绩会,高管回应:为何计提商誉减值?
炒股就看,券商一哥权威,年净年薪专业,赚亿及时,人均全面,直为何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击业绩会计提减值
全景网
业绩还得看行业“一哥”。高管
3月28日晚间,商誉“券商一哥”(600030)交出了2021年成绩单,券商一哥去年全年实现营收765.23亿元,年净年薪同比增长40.71%;归母净利润231亿元,赚亿同比增长55.01%。人均这一业绩也达到了公司自成立以来最高水平。直为何
中信证券拟每10股派发5.40元(含税),击业绩会计提减值预计合计派发现金红利约80亿,高管占去年合并报表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的34.88%。
过去一年,对于证券行业而言,财富管理转型进入高速发展期,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在参加全景路演举行的2021年业绩发布会上指出,“短期的市场波动不会影响财富管理的长期趋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强化客户对规范专业的财富管理机构的服务需求和依赖。这种波动本身就是资本市场的一个基本特点,所以要帮助客户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比如长期投资多元化资产配置来熨平波动性。”
01
财富管理转型效果显著
具体而言,中信证券2021年五大主营业务中均出现同比正增长。
其中经纪业务实现收入182.89亿元,同比增长27.03%;资管业务实现收入135.14亿元,同比增长41.35%。证券投资业务实现收入183.86亿元,同比增长37.14%;证券承销业务实现收入77.53亿元,同比增长19.50%。
2021年,中信证券持续推动财富管理转型,财富管理已成为中信证券更加重要的收入来源。
年报显示,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截至2021年底,中信证券客户数量累计超过1200万户,托管客户资产规模合计11万亿元,同比增长29%。2021年,公司财富管理收入在财富管理板块收入中的占比已提升至近三成,其中代表传统经纪业务的代理买卖证券业务,仍保持市场占比增长,实现净收入127.6亿元,同比增长15.65%。
中信证券财务负责人史本良在业绩发布会上强调,2021年,公司200万以上的高净值客户托管的资产达到了1.8万亿,同比增长21%。
作为财富管理转型重要指标之一,代销金融产品业务净收入26.55亿元,同比增长35.11%。年报显示,截至2021年末,其公募及私募基金保有规模超过3800亿元,同比增长26%。
杨明辉称,接下来中信证券会进一步发挥头部证券公司的优势,进一步丰富代销产品的策略和风险收益类型,为财富管理提供丰富的底层资产,帮助客户进行多元化的资产配置组合。
02
中信证券高管回应市场关注三大焦点
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截至2021年底,中信证券的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63万亿元,资管新规下公司私募资产管理业务(不包括养老业务、公募大集合产品以及资产证券化产品)市场份额约 15.87%,排名行业第一。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中信证券旗下华夏基金产品发行数量再创新高,截至2021年底,该基金本部管理资产规模达16616.07亿元。2021年,华夏基金实现营收80.15亿元,同比升44.7%;实现净利润23.12亿元,同比升44.7%。
2021年2月,中信证券出资30亿元成立子公司中信资管,如何平衡中信资管与华夏基金的业务发展,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
图/全景路演杨明辉在业绩会上强调,“中信资管与华夏基金发展态势各具特色,华夏基金主要面向个人投资者,目前服务个人客户超过1.5亿,在零售方面具有优势;资管公司主要面向机构、高净值人群,目前中信资管高净值客户数量超过50万户。”
而分析也认为,这种控股基金公司与证券母公司的“互相成就”模式或将成为券商财富管理体系的最佳范式。
另一方面,2021年中信证券计提商誉减值20.69亿元,商誉减值主要来自中信里昂以及中信证券华南。2020年同期这一数值仅为0.81亿元。
图/全景路演史本良表示,2021年,中信证券集团对中信里昂完成结构重整,改变了中信里昂原有业务在本集团的内部管理和报告结构,各业务条线现金流可以基本独立于其他业务条线。因此,中信证券集团将相关商誉分摊至各资产组组合,分别进行减值测试,主要是“基于会计准则的谨慎估计”。
在业绩发布会上,中信证券董事长张佑君还就公司国际业务开展等问题进行了回应。
图/全景路演张佑君表示,中信证券2021年海外业务收入60多亿元,创造了中信证券自成立以来海外业务收入最高的一年。这证明中信证券从2020年年初开始实行的全球一体化管理方式是有效的。
03
ROE水平接近海外头部投行
此外,中信证券还强调,公司在传统业务转型成效显著,其中在投行方面坚持大客户战略。
投行业务方面,中信证券延续了强势龙头态势。2021年,境内股权融资方面,中信证券完成A股主承销项目194单,主承销金额3319.17亿元(现金类及资产类),同比增长5.84%,市场份额18.26%,排名市场第一。
随着注册制改革推进,中信证券继续加大科创板、创业板等IPO客户覆盖力度,完成IPO项目68单,合计发行 859.22亿元,市场份额15.83%,排名市场第一。
史本良在业绩会上透露,投行方面,公司紧跟国家政策,在全面注册制的背景下,加强新兴产业、重要客户及创新产品的研究,根据市场及多层次客户需求,主动优化业务结构。2021年A股前10大IPO公司中信证券参与了8单,港股前10大IPO公司参与了7单。
作为券商一哥,中信证券的盈利能力与收益质量也受到市场广泛关注。
据中信证券披露,截至2021年末,公司加权ROE达12.07%,相比去年同期增长3.64个百分点。
东兴证券一份研报分析指出,当前中信证券ROE水平已接近海外头部投行,突出的盈利能力和业绩增长能力也进一步稳固了国内券商龙头地位。
图/wind04
2021年中信证券人均薪酬超80万
券商的薪酬一直都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今年1月初,据媒体公开报道称,中国证券业协会就向部分头部券商以及外资券商下发过薪酬管理制度调研的通知,而后也陆续有券商接到薪酬调研的消息。
随后有消息称,1月中旬,已有证监局召开辖区券商一把手调研及讨论薪酬问题。彼时诸多分析认为,在号召共同富裕的大背景下,券商薪酬有望调整。一时间,券商降薪的传闻甚嚣尘上。
而从中信证券年报披露的情况来看,该券商2021年的薪酬水平稳中有升。
高管薪酬方面,2021年,中信证券董监高中合计获得的税前报酬为1.66亿元,其中董事长张佑军年薪为585.39万元,总经理杨明辉为998.68万元。
中信证券有3位高管的年薪超过1000万,分别为执委会委员马尧、薛继锐,以及高层管理人员金剑华。年薪超过500万元的高管为18位。
据中信证券披露,2021年中信证券在职员工数量合计23696人,较2020年同期增加4684名,增幅达25%。
2021年,中信证券期末应付职工薪酬189.45亿元,期初应付职工薪酬 175.84亿元,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188.61亿元。
若按照“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应付职工薪酬期初余额”除以平均员工人数这一公式进行估算,中信证券2021年人均年薪为85万元左右。相对于2020年的78万元,增幅约9%。
(责任编辑:热点)
-
作者| 里奥 出品 |消费金融频道近日,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首席风险官在第十三届财新峰会上表示,在推进金融业对外开放过程中,银保监会深入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在财富管理、不良资产处置、消费金融 ...[详细]
-
本报北京6月19日电 记者张璁)最高人民检察院日前以“行政检察监督优化营商环境”为主题发布“检察为民办实事”——行政检察与民同行系列第六批典型案例。这批典型案件涉及企业恶意注销、刷单炒信、利用快递物流 ...[详细]
-
新京报讯记者张晓兰)6月21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新城控股”)发布公告,披露部分董事和高级管理人员于二级市场购买公司债券的情况。公告显示,新城控股董事兼总裁梁志诚、董事兼联席总裁曲德君、财务负责人 ...[详细]
-
关于给翟志刚、王亚平颁发“二级航天功勋奖章”授予叶光富“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并颁发“三级航天功勋奖章”的决定2022年6月21日)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航天员翟志刚、王亚 ...[详细]
-
当地时间8月31日,据俄罗斯媒体报道,对于欧盟成员国外长同意中止欧盟与俄罗斯签证便利化协议一事,俄罗斯副外长格鲁什科表示,欧盟违反、规避或退出与俄罗斯签署的签证便利化协议,不会没有后果。俄罗斯保留采取 ...[详细]
-
出海败退,东南亚最大电商平台Shopee裁员、撤站,小卖家半个月订单为0
图源:Shopee官网作者 徐晓倩 编辑 史成超来源:时代财经两大东南亚电商巨头在巩固主战场之外,都在为攻克下一个堡垒准备着。知名跨境电商平台Shopee的出海业务踩了急刹车。今年3月6日,Shope ...[详细]
-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文/赵若慈来源:豹变ID:baobiannews)6月20日,一位B站UP主发布付费内容后引发热议。最近一段时间,B站通过变更UP主创作激励规则、推出 ...[详细]
-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唐婧 北京报道2022年6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香港成功发行了50亿元6个月期人民币央行票据,中标利率为2.30%,为央行年内第四次发行央票。中央银行票据即中央银行发行的短 ...[详细]
-
走上浦东嘉里城的二楼,你会看到在扶梯旁有一个半透明方盒子形状的小隔间,里面摆放着两个化妆台,门口写着45分钟就可以有一个化妆师帮你完成精致的妆面和发型。这是一个成立于2020年的线下妆造品牌“荔枝快妆 ...[详细]
-
超30家国资、上市企业进军数字藏品,二级市场疯狂炒作引市场侧目
炒股就看,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华夏时报记者 王永菲 冉学东 北京报道从曾火爆一时的“区块链+”到时代新宠“数字藏品+”,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进新技术、新概念与实体经济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