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

\

市场底部特征:大家都很悲观,但股价不跌

券商中国记者:你们在去年底持有港股的权重已超过A股,讲讲你们怎么做的决策。

吴伟志:我们在去年四季度布局较多港股,不是有先见之明,而是在全球比较中,港股的公司更有投资价值,估值吸引力最强。

每一次市场高度关注的点,要么是大风险要么是大机会。去年十月,海外投资者特别悲观,香港互联网股出现最典型的长期下跌后的恐慌,有一天某互联网龙头股跳空低开10%,从这天开始,我连续三天在晨会结束后,拉着科技组和海外组的同事讨论,敢不敢加仓?没有一个人支持加仓,但我每天都在买,我做过这么多年投资,深知这就是最典型的熊市底部特征。每一次大家拿出长期逻辑,信誓旦旦看空或看多的时候,就是市场标志性的时刻。

券商中国记者:市场悲观时,大家往往不敢出手,怎么确定是底部?

吴伟志:大家都知道巴菲特的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要把这个认知变成赚钱的能力并不容易,需要多轮牛熊的磨炼。的确,在左侧一切皆有可能,跌了还可能再跌,比如腾讯从700块跌到400块,你就满仓抄底,后来又跌到200块,会很难受。抄底有个前提,你关注的是好公司,同时对它的合理价值有一个判断 ,如果它历史估值中枢是20倍PE,在15倍PE之下,可以进入我们的射程区间,如果这时下行趋势没有结束,不主张上大仓位。我们有建仓三步法,第一步是左侧建仓,先买进目标仓位的30%,如果股价止跌,可以慢慢加到50%,等市场大的贝塔明确会起来,再满仓;如果买进30%后,股价继续下跌,就要卧倒,等市场真正企稳,再加到50%,在底部没探明前不宜再加仓。

市场底部有个特征,就是大家都很悲观,但股价不跌,如果逢人都能谈出不看好股市的理由,而市场不跌了,就是底部。比如2019年一开年,媒体天天报道坏消息,股市却不跌,加上技术指标的突破,可以确认见底;反过来,股市顶部则是利好不涨。

券商中国记者:你很相信周期?

吴伟志:资本市场多数的信仰都是害人的,比如一些投资者在白酒上赚了钱,形成消费信仰,这是错把投资策略当成投资方法的信仰,很害人。在资本市场中只有一个信仰永远正确,就是相信周期,当市场持续上涨,估值不停地泡沫化之后,牛市会走到尽头,然后进入熊市周期。反过来,熊市不断下跌,大家都很绝望时,又会迎来牛市周期。

我们很快会发行一只全球视野基金,接下来最大的机会应该在美股,美联储大幅加息,处于熊市的美股可能向下走出极致行情。我们认为美股目前的估值已经比较合理,如果继续下跌,会更有吸引力,以便宜的价格买到好东西,一定会赢,这是最朴素的投资理念。

券商中国记者:你什么时候对周期想得比较通透。

吴伟志:过去很多年,我读了几乎所有投资的书,中间有四五年的时间,我不读投资的书,而是读一些历史、哲学的书藉,反而让我对投资的理解更通透了。有点像习武之人,一路上遇到很多很好的老师,国学方面傅佩荣老师、吕世浩老师,对我有很多启发。做投资,投资方法是术,要把术运用得好,需要和大的道结合。明白了盛极而衰、否极泰来的道理,就敢于在2007年、2015年的高点减仓,也敢于在市场低迷时刻加仓。

券商中国记者:投资是很高压的工作,你怎么解压?

吴伟志:最大的帮助来自于对国学书籍的阅读和理解。我们面对的是客观世界,快不快乐,压力还是喜悦,来自于我们自己内心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要加强心理建设,心转了,压力自然就没有了。很多人的痛苦在于追求完美,但我们总要面对失误,如果不允许自己失误,失误的时候就会很难受,如果认识到失误不可避免,面对失误时就会比较坦然,更多想的是怎么做好下一步。这就像一层纸,捅破了就通了。其实就是一句话:不要为了追求完美而错失正确。当我想通了这句话,把目标从100分降低到60分,就没有压力了。这些年我头发也在白,但白得比同行慢,因为我不再把追求完美做目标,我先要守住60分,然后尽量提高一点。我们当年每一个能考上大学走出来的人,都对自己要求很高,我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什么事做不到第一就不想做,这样做投资非常痛苦,后来我想清楚了,只要尽量做到正确就好,就轻松了。

“对于A股未来走势,不要太乐观也不要太悲观“

券商中国记者:你怎么看A股未来走势?

吴伟志:我们研究过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和90年代的日本,总体观点是不要太乐观也不要太悲观 ,不会有全面的泡沫型牛市,也不必担心没有牛市,在这个过程中,不停地会有行业、公司被泡沫化,也会出现严重低估的行业和公司,应对这种市场特点,我们会不断地寻找性价比更优的资产,不断更新调整组合,让整体组合保持合理的估值。

现在市场的钟摆正在往上摆,中短期看,最强的是港股的互联网和创新药,互联网是估值修复,向上的空间有限,创新药、医疗服务中会孕育一批长牛股,在医疗服务里,我们看好中医连锁。新能源车调整下来,长期投资回报率应该很不错,光伏一季度可能低于预期,但长期仍有空间,再跌一跌可能有大机会。另外,港股中一些低估值成长的标的会不错,专业投资者迟早会聚焦到估值洼地。

券商中国记者:过去几年行业轮动、赛道投资大行其道,未来会不会改变?

吴伟志:热门赛道一涨再涨,泡沫化比较严重,和市场的新变化有关。一是在信息化时代,信息传递速度非常快,全球投资者都是趋势投资人,没有太多价值取向,这导致市场的波动大、结构分化严重,市场的周期变短,实现价值的时间也在变短,处于洼地的资产被发现、被填平的时间也很快,这意味着研究成果形成共识的时间更短,研究的效率更高;二是被动投资、量化投资大发展也可能推动市场风格走得很极致。

在这种背景下,行业轮动还会继续,一旦一个领域有赚钱机会,资金堆积会更集中,把情绪推向更极致,只不过过去两年上演新能源剧本,未来两年可能上演创新药或其它剧本。

券商中国记者:但一些大家都看好的赛道,在早期估值就较高。

吴伟志:这个问题曾经也困扰过我,早期我们因为嫌贵也曾经错过了一些很好的投资机会,后来反思到底错在哪里?其实是投资方法论用错了。很多年前大家就觉得亚玛逊估值高,后来涨了很多倍,嫌它贵的人,是对这个领域的估值方法用错了,对成长型领域绝不能用传统的PE来衡量,就像用尺子去量水果的重量,永远测不出来。想明白这一点,我豁然开朗。不同的成长股估值方法也不一样,不能一概而论,我们内部把成长股分成四种类型:新经济成长股、市场份额提升型成长股、份额稳定利润提升型成长股、周期性成长股,不同类型的估值方法也有差异。

券商中国记者:你们是否会关注热门赛道的投资机会?

吴伟志:市场共识能够形成泡沫的地方,都有扎实基本面和长期逻辑,不是空穴来风,对这些领域,我们是积极研究、积极拥抱,过去几年,我们很早开始研究新能源,积极拥抱光伏,未来我们也不会拒绝新的投资机会。

“只要能让我获取知识,你就是我的老师“

券商中国记者:在早期,私募基金以单打独斗为主,你为什么会考虑建团队和平台?

吴伟志:在起步阶段,起心动念阶段,不同公司的选择不同,结果自然也不同。做私募有两种路径:一是单打独斗,专注研究几只股票,做好短期业绩,这种方式见效较快,也没那么累;二是建团队、建文化,打基础这条路见效很慢,但逐渐上轨道形成良性循环后,会变得很轻松,而且发展会很有后劲。

券商中国记者:请介绍一下中欧瑞博的投资研究团队。

吴伟志:经过十多年积累,中欧瑞博已形成了较强的组织能力和文化,成为一个比较有实力的研究平台,我们有近30个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分为消费、医药、科技和周期四个部门。对每一个感觉有机会成长的领域,我们都会安排研究员持续跟踪,深度研究,投研人员平均关注8家公司,我们一年就可以深度覆盖超过200家公司和所在行业。我们团队在获取知识方面,已经形成了很强的体系,专业积淀越来越深厚,投研文化也越来越成熟,所以,近几年真有越战越勇的感觉。

券商中国记者:人才是资管行业的核心资源,你们怎么留住人才?

吴伟志:公司的激励机制很透明,也很稳定,投研人员进入公司第一天,就已经是老板了。公司每一年会拿出税前利润的25%-30%,作为全体员工的花红,公司赚得越多,个人的贡献度越高,拿得也越高。

公司成立前,我们就研究了海外的同行,怎么样能够留住人才。结论是,一家以人才为主的公司,股东和团队的收入占比大概是五五开,股东和团队各占一半,从创立公司那一天,我就是这个思路来做规划。我们有十几个合伙人持有公司15%的股权,这是公司奖励给他们的。一家公司的文化就像地基,从起步就得正,在早期只有四五个投研人员时,我们就是按这个模式来构建,后面一直都很顺。

券商中国记者:你们倾向于校招还是社招?

吴伟志:挑选人才最好的地方是学校,我们有几个年轻骨干,都是校招来公司后成长起来的。投资理念研究方法是上层建筑,下面的基础很重要,公司自主培养容易形成相同的底层理念,社招只有三分之一能够成功,效果不如校招。

券商中国记者:请讲讲中欧瑞博具体怎么培养人才。

吴伟志:公司形成了一套人才培养体系,一个年轻人,只要热爱投资有很强的悟性,能抓住问题的关键,在我们团队就能成长得特别好。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要有能力提出对的问题,从实习生研究第一家公司开始,我们就有问题清单给他,提示他什么是关键问题。我们有两个层次的研究:一是泛读,花半天或一天初步研究一家公司;第二个层次是精读,平均花两个月研究一家公司,要求全面系统完整地研究,要真正理解一个行业和公司。泛读后,要求要用5到10分钟时间,讲清楚公司的基本情况,通过泛读决定要不要花两个月时间去精读,我们不大允许没有泛读就去精读一家公司。实习生研究第一家公司,有问题不要紧,研究第二家公司还讲不清楚,就不是我们要的人。

我们对精读的要求是,要让听的人懂,听的人不懂就是讲的人不懂,你研究了两个月,还不能用我能听懂的语言讲,说明你没有研究明白。我特别强调知识的积累,研究一个领域必须要真搞懂,能不能投资不重要,重要的是懂不懂,研究员只要能研究清楚公司,三年内没有为公司创造价值都没有问题,只要能让我获取知识,你就是我的老师。公司内部谁都是老师,虽然你毕业只有半年,但在你研究的领域就是老师,如果做不到这点,对公司就没有价值。

券商中国记者:你把大家都当老师?

吴伟志:我天性危机意识比较强,总觉得如果停止学习和进步,很快就会被淘汰。我现在的进步比过去快,因为我的老师越来越多,我现在有30个老师,每一个老师的水平都比过去高。我们一年要开200场精读会,还有外部专家的课,公司一年花在专家电话会议上的费用超过100万,都是行业最好的专家,开两小时三小时电话会议,把不懂的都搞清楚,公司的资源不设限,要求研究员必须搞清楚所有关键的问题。

券商中国记者:如何做到有效的知识积累?

吴伟志:很多人的学习是折返跑,结果做了十年投研很可能还在原地踏步。所以,我们对研究员的要求是,选定一个适合自己的方向,然后一门深入,不能成长股好了研究成长股,价值股好了研究价值股,像周伯通那样可以左右互搏是极其罕有的。我们团队中,既有执着于成长的同事,也有很固执的价值投资者,大家都是专才,相处很融洽。这样,我们团队就有足够多的工具箱,有人擅长用大炮,有人擅长用步枪,所以,我们不太担心市场风格发生切换,我们今年就储备了很多深度价值的品种,如果市场回归成长,我们也有相应的准备。只要发现市场有变化,四个部门负责人开个会,讨论一下各个“战区”的情况,是风险还是机会,应该加仓还是减仓,就一目了然,一个下午就能做出决策和调整。

券商中国记者:比如贵州茅台和都是被定性为好公司,你们怎么选?

吴伟志:这是问题的难点也是关键点。我们的解决方法是取决于持有它三年到五年的投资回报率,谁高,就买多一些。我们对精读过的公司,都会测算它未来五年的收入和业绩,同时给一个合理估值,我们的仓位构建就是以此为基准,一般要求年化投资回报率在20%以上,至少要15%,才会考虑。为什么我们倾向于在泡沫后期提前离开?因为骨子里我们会用巴菲特的方法来问自己,如果要买断公司,你会买谁。当然,基金经理也可以用10%的头寸参与趋势投资,做对了可以加一点仓, 但要保证80%以上的仓位是从买断公司的纬度去做投资。这样,研究员成长得很快,而且很纯粹、很专业。

券商中国记者:做成长股投资需要具备什么素质?

吴伟志:做成长投资与价值投资,有两个最大的不同。做价值投资是宁数月亮不数星星,要当下看得清楚的东西,但做成长投资需要判断未来,所以需要两个素质:第一是要看透事物的本质,第二是对未来要有洞察能力。我们的精读问题清单中,第一个问题是这个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你研究的公司是否具备成功的关键因素,不同行业成功的关键因素不一样,白酒是品牌,啤酒是渠道,动力电池则是技术。所以,我们在选人时,第一就是看他能否穿透现象抓住问题的本质,真传一句话,很复杂的东西,总结起来可能就一句话。做买方与卖方研究员是不一样的,卖方研究员给你讲十条逻辑、十种可能,但买方研究要穿透十个逻辑中,找出一个核心,做出一个判断,过一段时间你可以修正你的判断,但现在必须穿透下去,抓住本质。

分享到: